1. 首页
  2. 心理学
  3. >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案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在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

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案例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3、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应该说,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教育心理学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础的心理学科,但两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学在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就会使用到社会心理学知识。

想问问各位大佬,我本科专业读小学教育,考研可不可以选择心理学专业?读心理学专业要学些什么内容?

可以跨考,我就是跨专业考的,不过有一定的难度。

心理学分为专硕,学硕,专业方向也有好几个,应用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可以根据报考的学校进行参考。还有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选择,我调剂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考研的话,每个学校的参考书目也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大概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统计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等,而且每个学校要求的书目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要看清楚学校的要求。

跨专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一味的追求好学校,要量力而行,因为现在考研人数猛增,调剂难度越来越大,而且跨专业的调剂难度又会大一些。如果真的走上调剂这条路,真的会很难。

考研,选择 〉努力。所以选择学校一定要慎重,过来人血淋淋的教训。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也会给一些家长和学生做学业升学的规划,所以关于考研可以给你一些建议。首先,如果你本身本科专业是小学教育,读研究生可以跨专业选择心理学,但是考研的难度系数会比较大。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个是跨专业的本科专业契合度问题,因为如果是国内读研,那么就算过了初试,复试也会因为本科阶段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容易被刷,这点需要明确下是否在本科阶段的部分经历有助于你成功跨专业读研;

另外就是如果是申请香港或者海外心理学专业,那么就存在一个本科的专业课里是否涉及到心理学相关课程。因为教育学一般部分课程是有心理学课程的,但是具体你的课程是否涉及心理学,需要你看下成绩单中学习的课程列表,如果有相关课程背景最好。

那么关于心理学问题方面,其实心理学无疑就是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基础课程,至于具体的专业要看你读研究生是读国内研究生还是海外的,海外的会涉及一些实验研究和海外交换生的机会,对心理学的进一步了解更有帮助,国内的心理学更偏重于课程,不过建议报读一些更好的院校,因为资金充足的学校会将经费投入到实验室的改进等,对专业的建设会更为有利。

图片上面的书籍是目前最新版的内容,你可以保存下来供你参考。

可以的同学

心理学考研根据你要考的学校有不同的参考书籍,像北师范,北大等是自主命题,学硕其他的学校是312统一命题,主要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与教育测量》,看的时候最好使用最新版。


我是心理狙击,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选择心理学专业,我的回答是可以的。

现在考研方面对于转专业方面,还是比较宽松的。

不过这位同学,你要考虑清楚。为什么一定要转专业?是觉得现在的专业毕业以后找不到出路吗?还是觉得你重新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思路呢?这些问题到时候老师都是会问到你的。

其次,你要想清楚,光是在研究生阶段读几年,你能学到什么东西?费劲转专业,学了几年只能是学到皮毛,特别是你要选择的心理学,选了这个专业估计你还要硕博连读了。有时候还不如就在原来的专业,考研成功的几率还大点。

第二个问题,心理学要学什么内容,我的回答是:很多很杂,不过可以专攻其一。

首先,你要知道,心理学的基础科目就有不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等。这些科目都是肯定也必须会学到的。

其次,会再进行细分,就是你以后专攻的方向。比如:医学、教育、应用等等。

也不要贪心,专攻方面多学没有意义。根据你本科学习的学科来看,建议你可以专攻教育心理学或者青少年心理学。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观点和建议,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关注点赞。

教育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你有没有想过,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课堂?是自我成长?还是教室里的学生?思想意识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是最高价值。”这里的人特指儿童,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孩子。所以,这句话可以表述成“孩子是教育的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教育教学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严、个性、精神世界、发展潜力,尊重孩子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而这一切都指向孩子的幸福!

所以教育教学,说到底是要给孩子幸福。但我们很多老师往往是对学生说:你们现在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家长也爱这样对孩子讲,好像孩子的这段经历是为未来做准备的。

可我们的教育教学功能真的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吗?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即两个心,一个老师的,一个学生的,二者相沟通。

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而教师就是和不同个性的人打交道。因此,老师的工作要个性化,不能一刀切。

同时,老师要用爱心对学生真心真意的帮扶和关切,要面对学生充满感情,投入感情,而不是想如何去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精神上融入学生之中,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提升思想境界。

你好!我来回答:《教育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教育教学中,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关键要做到政治立场要坚定、思想观念要鲜明、道德意识要明确、心理水平要健康四个方面的总要求、总目标

一、政治立场要坚定。

教育者在对学生教育教学中从小就要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对霸权主义,争取早日实现包括台湾的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二、思想观念要鲜明。

教育者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观念的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继承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为人类美好未来、为共产主义奋斗,从小养成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自觉遵守的鲜明纪律思想观念。

三、道德意识要明确。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让学生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从而养成从小互相尊重、维护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

四、心理水平要健康。

教育者要注重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的层次性,有次序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小学阶段着重“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初中阶段要求树立国家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辨明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重点在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观、社会责任感等思想方面要求,还提出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

总的来说,教育学生的总要求、总目标就像一面旗帜,指引着学生改变思想意识前进的方向。

我是@暖阳鸽说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关注我,可以看到更多的教育教学的内容,欢迎交流与指正!

思想意识本来是个比较学术性的哲学概念,题主的问题将其限定在教育教学的范畴。这样一来,依据学校教育的本来属性,思想意识,通俗的表述就是指思想品德;改变思想意识,就是改变思想品德。

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思想品德的改变与培养非常重要。对不良的思想品德进行矫正,这属于改变的范畴;对未知的品德修养进行培养,同样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改变。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首,德育为先。由此,足见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操作层面,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有四种途径和方式。

一是正面教育。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程的设置,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突出表现。班级、学校、党团队等等组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治阶级开办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输符合其要求的思想品德,即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是德育渗透。首先表现在教材的选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中庸》《大学》,这些是封建社会的教材。篇篇都充斥着儒家的正统思想,即统治阶级思想意志。现在,选择任何课本,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与理论,否则,就违法违规。其次是指德育渗透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数理化、史地生各科教学,其课堂上同样具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三是教师身教。教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也是学生思想意识改变与形成的重要方面。因为优秀的教师都是“传道者”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我们都知道,我国许许多多的革命者都是在自己老师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现在,都说年轻人思想活跃,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可是被教师引上歧途的也不少见。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其传道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认识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是制度归化。各种制度的设计都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是严格的思想意识规范。积极践行者,得到褒奖;违反规定的,受到应有的处罚。制度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塑造也极为重要。

无论如何,现阶段,我们要大力提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高杨主旋律,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改变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仅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当然是不够的。就教育教学来说,改变学生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师者必须要有对思想意识这个模糊命题进行细化的教育传导和教育渗透,也就是说先育人再教学。师者必须是情怀,有素养,有方法。根植思想意识到学生头脑中去其实就是注重德育为先、学科教学渗透的全面协调。

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这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然我们就都是圣人了。

因为不只是学生,很多成年人对别人输出的正能量也是很不屑的,中国人是很讨厌别人说教的,尤其是正能量的东西。会认为“这东西谁不懂”、“这还用得着你说”、“这人是不是傻,连这都信”,我们总是习惯于否定。那难道这道题就没有解了吗?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需要找到我们共同认同的东西,也就是道德感和正义感。

我把您的问题理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其实三观这种东西很微妙,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正常的,那么怎么能形成学生的正能量呢?这就需要老师有很高的学问,要饱读诗书,要看很多的名著,不能只给学生说不要怎样怎样,你要怎样怎样,这样是毫无效果的,甚至会起反作用的。这就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背后的逻辑。

这让我想起罗翔老师的一席话,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永远无法实现的正义?因为正义就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情是非正义的的时候,那么我们心中其实是有一杆秤的,这杆秤判断了这件事情是不对的,而这杆秤在我们所有人心中都是相同的,这杆秤就叫做“正义”,如果我们不再追求正义,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没有“非正义”的标签,当“非正义”降临到我们自己的头上再去追求正义就为时晚矣了。正义是我们所有人都要不断追寻的彼岸,虽然永远无法抵达,但也不能放弃追求,一旦放弃,我们就会停滞不前。

要让学生明白良知、公平、正义、道德、良善的背后逻辑,让学生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这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坚如磐石的三观,而不是随时可以因为利益等外界因素而践踏自己的三观,随时重塑自己的三观,贬低道德、良知,认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都是傻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24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首先你老师的三观要正,三观不正的老师你要先改变自己,然后在改变学生。单要老师来改变学生也很难,得需要家长配合,家长三观不正,那这个孩子也很难变得正,打个比方,学生好比拔河中那个绳的中间点,老师在左边拽,家长在右边拽,哪边的力气大孩子像哪边倒,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老师家长,社会,必须通力合作才能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才能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