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理学
  3. >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记笔记吗?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不需要记笔记。首先这只是一个讲座性质的座谈会,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心里状况,并对不同的心里状况给出一些合适的建议。

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

其次,也是为了通过讲座让学生们学到如何自救。但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考试,所以没必要去记笔记

自学心理学应该怎样做笔记?

严格的说,这其实不太算个心理学的问题,因为如何做笔记其实是一个一通百通的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旦掌握了如何来进行自学的笔记整理,那么其他知识性的内容基本也都明白了。当然,心理学的内容确实存在着一些独特的内容,但相对而言,这仍是一个一通百通的问题。对于任何一种结构性的知识而言,我们在学习和笔记的时候,更关注的就是整体的结构,例如很多人在学习各种知识的时候,都是把他整理成层级性的机构,第一层是最复杂的概念,然后逐层递减,很多人在做笔记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思路,他的好处是结构十分的清晰,每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很细致,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结构,你学习的是体系性的知识,但你缺乏对于这些知识实际性的认识。这个问题在我学习心理学一段时间之后就发现了,而这个问题十分的严重,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我对于心理学的认识。现在很多人都倡导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叫做带着问题去学习,一方面,学习很枯燥,而这种方法能帮助人们集中注意,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入手,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更聚焦,也更容易获得比较复杂的知识的了解,认识的也更贴近实际的应用,这样的笔记思路,更加有价值。相较于一般的结构性的笔记,你在回顾的时候也会更有重点,记忆也更加聚焦,而不是围绕着过于庞大的知识体系绕圈。当然,对于心理学的全局性的把握还是需要的,但简单的框架即可,无需细节性的填充。

好的笔记方法不只是心理学,而应该是任何学科都适用。建议两个方法:1,思维导图,可以让你的思路变得清楚,可以梳理整本书的内容;2,手绘笔记,可以重点勾画,便于事后巩固翻看。附上拙劣笔记一页。


为什么认真听课的人要把笔记分享给不听课的人?

我上学的时候遇见过很多认真听课不愿意把笔记分享给不听课的人。

其实这类人不仅仅是不愿意把笔记分享给别人,任何他/她认为重要珍贵的东西他们都不会分享给别人。

这个问题特殊一点的是,如果认真听课的人认为不听课的人是应该受到一点惩戒的,就是不应该分享给他们,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现在要说一下为什么认真听课的人要把笔记分享给不听课的人。

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不喜欢分享的人从骨子里来说都有一种匮乏心理。

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稀有资源,一旦分享给你我就会损失什么似的,所以,他们不会给别人分享任何东西,而且还总是能振振有词的找到自己不愿意分享的理由出来。

他们意识并不到的是他们这种匮乏心理会导致他们自己会越来越贫瘠,不管他们暂时拥有的比别人多多少,这种匮乏意识总能让他们回归于贫瘠。

所以,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的第一点的好处是,这种分享行为和意识一定会慢慢的让你成为一个摆脱匮乏心理的人,这种心理会让你慢慢的变得越来越富足,拥有富足意识,人生也会越来越丰盛。

(2)、学会分享会让你在你分享的事情上做的越来越好。

如果你有了分享意识,你想要把自己记的笔记分享给别人,而不是只限于自己看的话,那你一定会在意识让要求自己把笔记写的工整详细一点,这样无形之中与自己也是一种进步和提升。

(3)、最好的学是教。

如果你能够把自己的笔记分享给别人,在别人看不懂笔记的时候,你能够像师者一样讲解给别人,那这个过程也是你在巩固学习的一个过程,让你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了一层,你会越来越棒。

而且帮助别人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给自己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让自己 变成一个平和并富有力量的人,进而能增加自己的福报,何乐而不为呢?

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心态上的一个转变,不分享可以有不分享的理由,分享一定会有分享的收获,就算以上三点都不能说服你,至少分享了笔记还能获得一定的友谊吧。

综上,所以,个人认为 认真听课的人要把自己的笔记分享给不认真听课的人,大有裨益哦。

这个问题挺有广度,回答时要分两步回答:

分享

①认真听课的人可以把笔记分享,是因为这是一种交流合作,即使自已再认真听,再认真记笔记,也会有懈怠的点滴,如果把笔记分享给别人,当然别人的笔记也会给你分享,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合作分析,可以查漏补缺,共同认识,互相提高,共同进步,拓展思维,达成共赢。

不分享

②认真听课的人不可以把笔记分享给不认真听课的人。这对共同听课的人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来听课,就是来学习的,来学习不认真听课,那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肯定不认真记笔记,甚至不笔记。这种人是对自已不负责任,也是对授课老师的不负责!把你的笔记分享给这样的人,觉得有意思吗!?

做为一名教师,备不完的课,写不完的计划、总结、笔记等让人烦不胜烦,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我本来是不想答的,因为问题的标签是“职场”,不是我的教育领域。但是,又有两点原因,让我非答不可。一是你的邀请,二是问题说的是教育的事。

一,教育工作有常规性。教育工作也同其他工作一样,有它的常规性。年初或学期初都要有工作计划,年末或期末都要有工作总结。这就是常规,不做不行。计划有利于当年或本期的工作;总结有利于下期或下年的工作。

备课是教学常规中排在第一位工作任务,除此之外还有讲课,批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等工作。作为教师,只要上课就得备课,就得讲课,就得批改作业,就得辅导学生。所以说,老师的工作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很清闲。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老师的工作时间少,一天就三四节课,一周就上五天,一年除了星期天节假日就200来天。

脑力劳动是一种隐性劳动,它不像体力劳动那样外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老师要上好一节课,所花费的精力,是外人不容易看到的。备课需要阅读教材,需要查找资料,需要权衡学生,需要选择教法。有些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深入思考。教学方法不是随便拿来就用的,需要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方法。有些课件不是随便复制粘贴的,要花费许多时间,许多心思才能制作好的。许多老师的工作,在八小时之内是完不成的,比如备课,批改作业还得在八小时之外继续干。备课作业批改又是雷打不脱的任务,是在下一节或第二天必须准备好的。所以说,老师的劳动有多辛苦,只有老师知道,外人是看不出来的。

二,形式主义让老师苦不堪言。有人说教育上的检查多,这话一点不假。开学检查,常规检查,随机检查,期末检查,目标验收等等,三天两头,应接不暇。教案写的怎么样,作业批改如何,听课笔记有没有评价语,讲课用没用多媒体等等。检查就是查问题,找不足。查着谁,轻者批评,重者通报。检查一来,老师们一个个人心惶惶,疲于应付。

其实有些检查就是形式主义,什么备课写的潦草了,缺少什么什么环节了;作业批改没有打分了,缺少鼓励性语言了;听课笔记只有好优点没有缺点了等等。这些真的让老师感到累,感到烦。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对正常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感到烦不胜烦,这就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如果你是一名教师的话,要抛开压力,抛开烦恼,自我寻找成功感,喜悦感。努力克服职业倦怠,使自己的工作尽快常态化,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这几天我看了有关评论教师的言论,有的老师不安于现状(嫌待遇低)想跳槽,有的老师嫌学校管理太细、考核太严等,这些只是少数现象,不能窥斑见豹,以偏概全。

那么做为老师,我们自身该怎么看待教育这个职业?怎么去赢得教师的尊严?我们在发声的时候,要想清楚。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军人训练,教师教书育人,这都是1+1=2的事,哪个行业,哪个部门,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套路按规矩做事。老师备课写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等,这都是常规工作。一个常规工作就不想做、做不好的人,那么我可以说,你距离这三尺讲台也越来越远了。

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鲁滨逊漂流记)。教育需要一份潜心育人的静心而为。这种静是宁静致远的坦然,这种静是恬静淡然的享受。我们身边有这样那样的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做教师就要做 “大教师大先生”!

教师是有大小之分的,有人依序把教师可分为五层: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因教误人者。

——大教师是指德行上乘、智能足备的人。德行上乘,在育人的事上有善意,有爱心;智能足备,在教书的事上有见识,有智慧。无论这样的教师有没有大荣誉、大头衔、大称号,但实际上他就是教育家,哪怕他仅仅是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或幼儿园教师。

——好教师学问未必很大,才智未必杰出,工作未必出众,但他爱学生爱教育,在教学上能尽心尽力,苦累不计,只要面对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付出多大辛苦也心甘情愿。

——教书匠虽然可能无大智慧,无大才干,无大创造性,但不违背基本知识、基本技法,规规矩矩,做事有章可循。

——以教谋生者只是将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全部心思是以此谋食谋日子,这样的人虽不爱业却也守业,虽不爱职却也尽职,在工资、福利、职称上虽竞相争之,但不因此废业废职,基本上还算是个本分人。

——最后一种就不多说了,最本分的工作就不想做,整天攀比,敷衍塞责,跳槽没人要。

师者,人之模范也,不惟立言制行,随时指点,即衣冠瞻视,亦须道貌岸然。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尽心尽力,做好本分工作,不要妄自菲薄,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攀比,要自尊自爱,用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

谢邀!


作为教师,备课是必须的,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将要讲的课程做出的预估及准备,目的是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因此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思考的过程,即备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过程!教案、总结等不过是备课的具体表现。

备课重在思考,形式主义的教案等是本未倒置。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心理学家林崇德就曾提出过“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把备课思考过程的要点、精髓写在心里,印在脑子里,比工工整整地写在纸面上(教案)要有效得多!

备课的形式主义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还耽误了老师的备课思考时间。思考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成长!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越来越普遍,AI智能教学也渐行渐近,用PPT、微课等备课更适应新的形势。

教师要认真备课没有错,但强调老师一定要写那种形式化的教案等,甚至把备课简单地等同于写教案,就背离了备课的初衷。


我只想说我的语文教师班主任——戴笑白。

他貌不惊人,不讲话时嘴还有点歪。

他讲课与其他老师不同会带上一摞教材,他只带一本初三语文,书上夾两三支粉笔,我坐第一排,与教桌连缝,有时我注意就带一支。他站定以后正常开门见山,他说:同学们今天继续讲XX课,上节布置的习题大家都明白了吗?现在我把习题再抄一遍。

于是他直接写出两三个标题。

其间同学们就赶紧翻书,一片翻书的声音。

然后他扫了一眼全班就开始提问,时常有人答不上,他会说请你打开书本xx页倒数第三行给大家读一遍。

经常发现他几乎不用看书,书就在他肚里。

而且他有一手好学,我看中的他隶书秀气,也跟他学了,当时班级墙上激励学生学习的领袖语录都出自他手,毛主席的语录“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至从仍会背会写。

特别感人的是他在放寒假的时侯,把对每个学生的评语都写在各学生的大仿上,分别每生两张,一张正楷,一张隶书。

请问这算上敬业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