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理学
  3. >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与反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想问问各位大佬,我本科专业读小学教育,考研可不可以选择心理学专业?读心理学专业要学些什么内容?

可以跨考,我就是跨专业考的,不过有一定的难度。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与反思

心理学分为专硕,学硕,专业方向也有好几个,应用心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可以根据报考的学校进行参考。还有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选择,我调剂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

考研的话,每个学校的参考书目也不一样,有的多,有的少,大概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统计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等,而且每个学校要求的书目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要看清楚学校的要求。

跨专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定位,不要一味的追求好学校,要量力而行,因为现在考研人数猛增,调剂难度越来越大,而且跨专业的调剂难度又会大一些。如果真的走上调剂这条路,真的会很难。

考研,选择 〉努力。所以选择学校一定要慎重,过来人血淋淋的教训。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也会给一些家长和学生做学业升学的规划,所以关于考研可以给你一些建议。首先,如果你本身本科专业是小学教育,读研究生可以跨专业选择心理学,但是考研的难度系数会比较大。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个是跨专业的本科专业契合度问题,因为如果是国内读研,那么就算过了初试,复试也会因为本科阶段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容易被刷,这点需要明确下是否在本科阶段的部分经历有助于你成功跨专业读研;

另外就是如果是申请香港或者海外心理学专业,那么就存在一个本科的专业课里是否涉及到心理学相关课程。因为教育学一般部分课程是有心理学课程的,但是具体你的课程是否涉及心理学,需要你看下成绩单中学习的课程列表,如果有相关课程背景最好。

那么关于心理学问题方面,其实心理学无疑就是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基础课程,至于具体的专业要看你读研究生是读国内研究生还是海外的,海外的会涉及一些实验研究和海外交换生的机会,对心理学的进一步了解更有帮助,国内的心理学更偏重于课程,不过建议报读一些更好的院校,因为资金充足的学校会将经费投入到实验室的改进等,对专业的建设会更为有利。

图片上面的书籍是目前最新版的内容,你可以保存下来供你参考。

可以的同学

心理学考研根据你要考的学校有不同的参考书籍,像北师范,北大等是自主命题,学硕其他的学校是312统一命题,主要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与教育测量》,看的时候最好使用最新版。


我是心理狙击,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选择心理学专业,我的回答是可以的。

现在考研方面对于转专业方面,还是比较宽松的。

不过这位同学,你要考虑清楚。为什么一定要转专业?是觉得现在的专业毕业以后找不到出路吗?还是觉得你重新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思路呢?这些问题到时候老师都是会问到你的。

其次,你要想清楚,光是在研究生阶段读几年,你能学到什么东西?费劲转专业,学了几年只能是学到皮毛,特别是你要选择的心理学,选了这个专业估计你还要硕博连读了。有时候还不如就在原来的专业,考研成功的几率还大点。

第二个问题,心理学要学什么内容,我的回答是:很多很杂,不过可以专攻其一。

首先,你要知道,心理学的基础科目就有不少: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团体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等。这些科目都是肯定也必须会学到的。

其次,会再进行细分,就是你以后专攻的方向。比如:医学、教育、应用等等。

也不要贪心,专攻方面多学没有意义。根据你本科学习的学科来看,建议你可以专攻教育心理学或者青少年心理学。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观点和建议,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关注点赞。

教育观包括哪些内容?

科学教育目标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人们身上与科学活动有关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以及科学态度与精神等.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成分,是科学素养赖以形成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其它成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习惯、科学态度等,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涉及数学、自然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广泛领域.科学方法与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人们的科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一个不掌握科学方法、不具备相应科学能力的人,即使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独立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方法与能力包括:搜集资料、观察、分析、假说、实验、表达与交流、实际操作与制作等.科学行为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外部行为表现,也是进行科学活动的行为保障.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包括勤动脑勤探究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习惯等.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科学素养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体现.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不仅可以使个人的立身处世更加自觉、更加高明,而且对于破除迷信、推动社会风气的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包括:崇尚真理、注重效率、严谨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等.另外,科学素养包含着技术素养,比如技术意识、技术应用、制作技术等.

“教育”二字,在最古老的甲骨文汉字中是这么表现的:

一、引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教”字,从爻(yao)从子从攴(pu)。

在《易·系辞》里有言:“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意思是说,“六爻之象及其爻辞,就是仿效天下万物之变动的。”那么甲骨文“教”字中的“子”在“爻”下,意即“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说,人要遵循和效仿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

而右边的“攴”字,在《说文解字》则解释为:“攴,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意为“警醒”。

说到底,“言传身教”,言为传,身为教。以身作则是敎,正身明法是敎,身体力行是敎,上行下效是敎,并在教的过程中,需要适当的严厉和警醒。

“育”字从图片来看,从女从子,上有女人,下有倒置的子,从甲骨文的象形特性上看,“育”字代表着女人生育和养育子女。

所以“教育”这个词序,我认为应排列为“育教”,先育再教,育是基础,教是提升延伸。简短说,教育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施加在他们身体和学识方面的正面影响。

二、教育观

近10年来,我断断续续读了很多教育有关的书籍,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流传极广的,人们普遍喜爱并接受的,也容易实施的教育观念,恰恰都不是抽象的、艰涩的、高深莫测的,而是贴近生活的、有温度的、充满着爱与自由的、简而易简的观点。

在养育两个孩子近10年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摸索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一套教育观——“先育再教”,其包含的内容如下:

1、育其体

身体是根本,任何教育的起点应当从身体养育开始,一日三餐,控制零食的摄入,搭配合理,酸碱平衡,营养可口,并以身作则,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仅摄取适量的饮食。

另外,每天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保证消耗掉多余的能量,既不使脂肪囤积,又能锻炼肌肉力量及全身运动的协调性。

经过长期合理饮食并适量运动,人的精、气、神会保持旺盛充沛的状态,对任何事物有积极的探索激情和试图挑战的力量。

2、育其心

亦可称为“育其精神”。世上有很多事并不难,也并非在实施过程中痛苦到不能坚持,而是因为内心不够坚韧,精神不够执着。

以我跑步为例,在特别困顿的时刻,感觉呼吸困难、身体疲惫、痛苦万分,可是当有人从后面超越自己时,那种不服输的精神瞬间激励了自己,使自己集中精力,协调和动员全身的力量,调整呼吸节奏,摆正心态。当这一切做完后,感觉自己又处于运动中的上佳状态,尤其再次超越了别人后,心中自有一种成就感澎湃激荡,会长时间保持自己稳定的状态,不被别人超越。

因此,很多事不是做不到,而是自暴自弃了。

养育孩子的内心,是要让孩子能够自由调节内心的三种状态:软、硬、坚韧。面对善者要心软、呵护;面对邪恶要心硬,要有勇气调动自己的智慧脱困;面对长久而难以攻克的困难,心要坚韧,有不被轻易磨损打垮的韧劲儿。

陪孩子运动,不断突破自己,是锤炼孩子内心的绝佳方法。

3、育其德

善、孝、仁、容、信、爱这六种品质,都是德的体现。尤其是善,善,从来都是生命中最鲜艳的底色。培养孩子的善、孝、仁、容、信和爱,犹如在栽种和呵护一棵小树,等待其长成一株大树,不仅汇聚百鸟登枝,更能庇荫众人。

天命有常,惟有德者居之。

4、教其学识和生存技能。

先育其体、心、德,然后再教给孩子知识,如作文、算术、绘画、音乐等,并传授给孩子们必要的安全知识,能够学会保护自己。

上述4种,已然经过实践,个人觉得是最朴素的、能够落地的、可以即刻实施的教育观。

三、教育观随时代而变化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二字有了不同的演变,首先拿“教”字来说,其中的一种演化如下图所示:

图中的“教”字从学从攴,意为在老师的管教下学习。直到最后“教”字简化成从孝从文的字形。孝,是指古人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要求学生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母一样。

而“育”字,则演变为从云从肉(“月”字有一类是从“肉”字演化而来的,如肚、肘、腑、肺等)。“云”字从二从厶,“二”指“再”、“复”,“厶”指“自我”。“二”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我复制”。“肉”指“肉身”、“身体”。“云”和“肉”联合起来表示“身体的自我复制”,意为人的生和育,是按照人类生物性和社会性的规则进行的培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教育”不同的含义、精神和规则,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发展所造就的环境提炼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规则,使之适应时代,适应人类的发展。

当下的教育观,不仅追求身体的健康,还要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健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生活技艺与生存技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总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