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理学
  3. >

教育心理学移情,教育心理学移情名词解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移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教育心理学移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前儿童的移情的定义?

①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教育心理学移情,教育心理学移情名词解释

②从需要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③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的。

④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移情心理学意义?

移情一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分析者身上的过程。

形成移情的基础,是幼儿期在与双亲或其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人物之间存在的未能处理妥当的问题。这一转移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正转移,如表白爱情及希望从治疗者身上获得爱恋情感的欲望。负转移,如对治疗者产生厌恶感、憎恨、敌意及想加以控诉的欲望等。前者又称为阳性转移,后者又称为阴性转移。

移情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十分重要,认为移情再现了求助者以前尤其是儿童时期生活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长期被压抑着而无处释放,甚至成为了心理问题的一个“情结”。

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环境中和他有重要关系的人,把曾经给予这些人的感情(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置换给了咨询师,借咨询师宣泄了积压的心理能量,从而有助于心理平衡。

移情心理学就是人类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安到新接近相识的人身上的一种心理学科。

它对于很多行业都有意义,它在德育工作时方面的意义是,如果采取移情心理学,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名词解释.移情法?

移情法在文学理论中指移情说的应用方法,是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文学手法,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说法,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此为境界说,也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移情和反移情是什么意思啊?

移情是指一种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能够通过自身情绪变化而达到融合的心理态度。它是一种基于近似的情感体验来共鸣的能力,使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相似或一致。

反移情是指一种无法与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的心理态度,即当他人遭受到不幸的情况时,自己的心理状态却不受影响。

霍夫曼认为儿童移情的发展包括哪些阶段?

霍夫曼在大量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勾画了如下的道德移情发展的四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普遍性移情(globle empathy)。约在个体出生后第一年的婴儿期。个体不能意识到别人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一个人,但通过最简单的情绪唤起方式仍能体验到他人正在遭遇的不幸,并显得就像自己也在遭遇不幸一样。例如,在研究中观察到,看到有个孩子摔了一跤而哭泣时,一位11个月的女孩似乎也马上要哭出来了,接着她一面咬着自己的大拇指,一面把头往母亲怀里挤,似乎是她自己在遭受伤害和经受痛苦。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移情(egocentric empathy)。约在2 岁左右。儿童能区分自我与他人,能分别形成自我的表象和他人的表象,这使普遍性移情发生变化。这时,儿童己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意识到是他人而不是自己遭到了不幸,但对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是不清楚的,并认为是与自己一样的。如在研究中观察到,一名1 岁半小孩看到自己的伙伴哭泣时,会拖着自己的母亲去抚慰他,尽管伙伴的母亲也在旁边。

第三阶段,对他人情感的移情(empathy for another's feeling)。约在2~3岁。儿童开始能承担角色和使用语言了,开始能意识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情感、需要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这使个体能更多地对涉及他人真实情感的诸多线索作出反应,用语言表达各种日益复杂的情绪。这时,儿童在关注受害者不幸的同时会重视其因丧失自尊引起的、甚至为维护自尊不愿受助而引起的内心焦虑,最终即使受害者不在现场也会因获悉关于他的不幸信息而唤起移情性情感。

第四阶段,对他人生活状况的移情(empathy for another's life condition)。个体进入童年晚期,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各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不只能从当前情境,而且能从更广阔的生活经历来看待他人所感受的愉悦和痛苦。个体对他人当前不幸不仅仍会作出移情反应,而且当认识到这种不幸是长期而不是暂时的时候,这种移情反应就会变得强烈起来。这时,个体唤起的移情性情感会与他人遭不幸或被剥夺的心理表象相结合,随着各种社会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它还会与反映整个群体或阶层(如贫困者、受压迫者、流浪者、发展迟滞者)的困境的心理表象相结合,促使人去重视减缓不幸者的困境。这样的移情水平对人尤其是青少年而言能提供一种促进其道德和思想理念发展并形成行为倾向的动力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心理学移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心理学移情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