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理学
  3. >

心理学教育惩戒,心理学教育惩戒措施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心理学教育惩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心理学教育惩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教师惩戒学生需要艺术吗?

作为一个退休老师,说的可能与有些人有代沟,但作为一个交流平台

心理学教育惩戒,心理学教育惩戒措施

那就实话实说吧!

孩子是自己的,更是一个未来的

社会人。要培养孩子逐步融入社会的

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孩子

漫漫向正能量的方向发展。这个过程

中,孩子们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错

误的言行。这就需家庭、学校、社会

给予及时的矫正,这样才能使其朝着

正确的人生方向发展。但教育的手段

不是公式和模式化的,只要把住不伤

害学生的身心,艺术性的惩戒未尝不

可。惩戒的目的是为学生健康成长,

不是跟哪个学生过不去而故为之。必

须使学生受到惩戒后,懂得家长和老

师是为了其好的道理。这个过程需家

长或老师做好细致的工作。暴风骤雨

式的一惩了之只能适得其反。退休或

临退年龄段的人,应该记得那时上学

老师惩戒学生的做法的,现在大多相

聚时,也大多不记恨师长们的惩戒之

仇,而多有感谢之意。因为那种惩大

多体现的是责任和关爱,学生得到的

不是伤害,而是铭记终身的的警示。

教师惩戒学生当然需要艺术,并且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艺术。

近年来,有关教师惩罚学生失度的报道层出不穷,有幼儿园教师将孩子打成重伤的,还有中学教师惩罚学生,导致学生跳楼自杀的。之所以导致这些严重后果,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且教师难以掌握其中的尺度。

毋庸置疑,惩罚是教师对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当学生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危害到同学、班集体乃至社会利益时,教师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惩戒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惩戒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并对自己的过失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不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应着眼于“戒”,而不是“惩” ,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惩戒不等于惩罚,更不等于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变相体罚和心罚,是通过“惩”,达到让学生戒除不良行为的目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傅维利教授也指出:“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而秘诀是真爱,让爱产生教育的智慧。”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惩戒时,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把握好惩戒的时机。当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后,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其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产生的后果,针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依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地给予适当的惩戒,从而让学生主动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产生痛改前非的强烈愿望。惩戒要及时,要就事论事,不可事过境迁,秋后算账,更不可揪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总是揭学生的“伤疤”。

二是惩戒要公平合理,对学生一视同仁,给学生营造一个既紧张又宽松的环境。只要惩戒公平合理,犯错误的学生是乐意接受教师惩戒的。如果教师对好学生所犯错误坐视不管,或轻描淡写,隔靴瘙痒,而对学习差的学生吹毛求疵,逢错必惩,就会让这些学生产生敌对心理,进而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以来,不仅达不到惩戒的目的,同时还可能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惩戒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魏巍在回忆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时曾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惩戒学生的方式方法很多,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一定非打即骂,关键是找准学生犯错误的根源,对症下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心理为前提,有的放矢地实施惩戒教育。鞭挞儿童,是最不适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因为这样的惩戒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老师惩罚学生需要艺术,有可能让这个学生会终身难忘,更是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影响其一生,这是老师的魅力,艺术魅力,包括家庭,城市,工作单位,方方面面都需要艺术,其奥妙之处就是心领神会,妙不可言的艺术传达与感知魅力。

需要。

首先要搞清楚惩戒的目的。惩戒是为了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错误,为了他在将来的人生中更好的成长。

其次惩戒的必要性。对孩子成长而言,惩戒可以说和鼓励、表扬一样重要,这就类似于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如果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前进的路上是极其危险的。一切的行为当止则止。

第三惩戒要讲方式方法。惩戒必须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一定要以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为前提,把事实了解清楚,给孩子解释的机会,针对不同的孩子可以灵活变通。当然如果违反班级纪律,有统一要求,则另当别论。国家公民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惩戒的效果我想是这样的:每每孩子在事后回忆起来,或者说过去几年甚至几十年,他都会心存感恩,正是由于这个惩戒,才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教师惩戒学生需要艺术,讲究方法,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沟通特别重要,惩戒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改正错误,告诉学生厉害关系,教育他是为他好,孩子到了叛逆期,青春期给于特别的关注。语言委婉,和蔼,讲究方法,鼓励他,找他的亮点。

当然需要艺术!

惩戒的目的就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本着爱护的原则,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不当的行为。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或思想的错误之处。通过惩戒。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说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纠正自己的行为,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所承担的责任。

我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则。

首先惩戒要有规可依。就是说学生的行为确实违反了学校班级等的规章制度。

其次。惩戒要适度。依据学生所犯的错误的程度,客观公正的进行处理。不可随意拔高。随意处置。依据老师的心情而惩戒。

第三,公正公平。惩戒有时会涉及到多人,处理时要秉承公正公平的原则切实根据不同同学所犯的不同错误,进行相应的处罚。

第四,惩戒要把思想工作做在前。引导学生参与到事情的处理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他们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相应的处罚也会变得心甘情愿。教育效果会更好。

总之惩戒是手段,并不是目的。通过惩戒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从记忆和想象的角度分析,如何理解幼儿说谎现象?

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分析判断认知却很差。如看见别的小孩玩自己相同的玩具,就会哭闹着要回来,或者干脆拿起就走,又如看见商场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要抱回家,这些都不是说他真的在说谎。主要缺乏认知。光凭想象。我说的二,三岁的孩子,不超过四岁,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耐心教育他;我知道你喜欢它,但现在是商场的或者你的在家里的,只能还给他,乖乖听话,家长可以跟你买。这一祥来疏导他,慢慢他会明白,别人的东西不能要。养成诚实的好品德。不好,别喷。

基础心理学上对记忆的定义是过去的事情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感知过去的事情、进行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的范畴。

比如作家对每一个人形成表象之后,经过想象就形成了新的人物形象。

比如《西游记》里的人物是加工想象改造之后的人物。

想象和一个人的愿望相关联。他是指向未来的,科学幻想可以推动我们世界的进步。

所以从记忆和想象的角度,儿童说谎应该属于再造想象,根据自己的记忆经过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记忆是智商的一个定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分别位于不同的大脑部位。

孩子爱说谎话,是对记忆与现实的加工,他们还不懂得分辨真假,往往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倾向的结果,进行反馈!

在成人看来,孩子是在撒谎,对孩子自己来讲,他并没有说假话!

孩童的谎话,是想象力的体现!能编织出完美的谎话,恰恰是聪明的标志!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让他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引导他遵守规则!分辨是非!

幼儿一般被拒绝极度渴望的某项目标时,就可能会出现撒谎甚至不经别人允许拿东西的行为。

硬从记忆或想象角度去看,也可以说是孩子在提这个要求时,已经把某项物品或某项目标,已经确定为自己应得之物(这个目标感很强)。他只记忆自己想要某样东西这个部分;不去记忆被拒绝的过程,或者说自行改写被拒绝的过程;然后就去实施自己的想法。

还有就是孩子觉得这个东西就是我的(非常渴望)那么我拿到手里是自然的事情。这整个过程都可能源自他的想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象?有可能是家长从未拒绝过他任何的要求,也有可能是家长总不满足他的要求。

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引导,因为孩子没有形成完整的道德观,他的行为都源自人类的本性,道德这个东西是人类后来加诸到社会行为规范里的。

面对宝宝撒谎的问题,大人们解决都认为他是故意的,但是面对1到5岁的孩子,我们都会说他不是故意的,这是正向引导。这些年龄段的孩子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记忆里面的和想象里面的还有现实的。对,正确和错误的概念以及社会道德,更是不那么明确,所以在处理幼儿撒谎这个问题上,大人们先要认可一点,“假如他不是故意的”。如果大人不认,可,那么就会带着情绪去处理 ,那么你就很难找到孩子,撒谎背后的实际问题,更别提解决了。

如果拿记忆,和想象去解读幼儿的撒谎,对之前的孩子记忆力,想象和现实都是混淆的,所以他的撒谎只是短暂的,对事物的认知。列举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明白!

幼儿园经常出现,小明回家给妈妈说,某某同学打我了,当妈妈,向老师咨询的时候,却发现, 要发生的事情是小黄和小红在打架,小明,焦急的在旁边,想要帮助,但是没有办法。晚上做梦就梦到和小黄打架了,现实和梦境的混乱,他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分辨。最后他的结论是她,不太喜欢的那个小朋友打了他。

有时候,幼儿也很聪明,趋利避害是他的本能,今天她就是不想上学,于是告诉妈妈,某某同学抢了他的玩具,事实上,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当然也要提醒家长,遇到这样的情况,不要有太大的情绪波动,我们家长往往听到孩子撒谎就恐惧。事实上正向引导,一句话就带过去了。他还不理解撒谎,只是用他的思维去思考了这件事情对自己的有利。如果父母再叨叨,最后事得其反。

好了,面对幼儿的撒谎,要抱着一颗平静的心对待,这也是阶段性的,父母给孩子更多的信赖,孩子就会给你更多的信赖。怎么还会去撒谎呢!😄

由于幼儿的脑部功能发展很弱,有些时候在对一些事物的认知上存在一些偏差。幼儿对于想象和现实分有时不清楚。比如有时候做梦他就认为是发生的真实的事,跟家长说了以后,大人就认为孩子故意撒谎。

深化教育改革明确了教师惩戒权,在现实教育中惩戒的尺度如何把握,罚站罚抄算哪类?

2019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周洪宇提出,《教育法》要明确规定给教师以教育惩戒权。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微博上更是有100多万条留言讨论。

大部分网友还是赞同给老师以适当的教育惩戒权,但是也有网友提出了罚站罚抄可以吗?打板子可不可以?更有老师表示,这个权利不敢要,因为后果承担不起。

其实大家是混淆了教育惩戒与体罚的概念。

从法律上说,惩戒和体罚的区别在于:教师惩戒权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规范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其合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力。教育惩戒是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正当的惩戒权包括口头严厉批评、教育性惩罚(如罚唱歌、罚办黑板报等)、暂时代管玩具(不同于没收)、纪律处分等。

体罚则是属于一种造成学生肉体和精神痛苦的侵权行为,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和名誉权等精神性权利,是违法行为。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都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并规定了严格的纪律处分和行政处分。

网友之所以热议教育惩戒权,是因为我国的《教育法》没有明确的说明与规定教育惩戒权的方法与尺度。其实只要法律中明确教育惩戒权的方法与尺度。老师在实际教学过过程中有法可依,适当的惩戒,可以帮助学生改正学习过程中的小毛病,小问题,也不正是家长送孩子去学校的目的之一吗?

就拿我们的邻国韩国来说,《教育处罚法》中对学生的处罚非常明确,老师有权使用直径在1厘米左右,长度在50厘米的棍子来惩罚学生,如女生打小腿5下,男生打小腿10下等,并有专门的教具公司制作配发给老师。

这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中国自古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应该用法律来保证教育惩戒权,老师只有敢于管理学生,学生才能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也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心理学教育惩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心理学教育惩戒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