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心理学
  3. >

教育自律心理学,教育自律心理学名词解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自律心理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教育自律心理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家长如何通过心理学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

自律不是短期内可以形成的,它是一个从外到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依靠他人规范行为发展到较高水平的自我调节。

教育自律心理学,教育自律心理学名词解释

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不同年龄段的行为表现。

面对孩子,不要长篇大论讲道理,而要对孩子的行为直接描述法,提出的要求具体化,并给出孩子认知,接受,执行,到内化等接受过程。

非常遗憾的是,我接触的三千多个家长中,能够自律的不超过五个。家长做不到的事,如何去培养孩子呢?经常看到的现象是无法自律的家长用他律培养自律,结果是两败俱伤,一无所获。培养孩子自律没有捷径,只有家长先做到自律,哪怕之是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带动孩子一起做了。至于如何做则不是仅用语言文字可以说清的,涉及很多训练、指导。


要培养孩子的自律,家长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他律”。

他律是什么,就是孩子需要在他人的约束下去做一件事情,比如现在很多家长喜欢帮孩子打卡学习,这就是对他律的服从,再比如孩子做作业,非要父母提醒他才去做作业,父母如果不提醒,他就权当这件事忘了,一直玩,这就是他律!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自律,首先要让孩子摆脱这种他律的模式!摆脱了这种他律的模式,然后帮孩子建立需要自律当面的规则,让孩子渐渐习惯这种规则!

有个关于自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到东北部的缅因州,被称为“美国大陆最长的距离”,这段3000英里的路程,地貌十分复杂,且常有恶劣天气。

美国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经过试验推算,得出每天行走20英里是最佳速度。这对一个徒步爱好者来说并不难,按照这个速度走完全程大概需要150天,也就是五个月的时间。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在半年内能走完整个旅程。

为什么呢?吉姆·柯林斯发现整个过程有三种旅客:

第一种,受外界环境影响,好天气时日行四五十英里,坏天气时可能1英里也不前进,走走停停。这种旅客一般要用8--10个月才能到达终点。

第二种,刚开始时信心满满,饱含激情,但随着旅途的推进,热情褪去,渐渐松懈下来,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旅客一般也要用8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

第三种,不管道路泥泞还是平坦,不论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每天坚持行进20英里。只有这种旅客按时达到终点了。

这个故事,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二十英里法则”。二十英里法则的核心是自律,恪守上线和下线,学会在失控中自控,在外部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保持内在的确定性。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高情商的父母不跟孩子讲道理。培养孩子自律品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培养过程中切忌一味讲道理,有时给他讲一些相关故事,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律,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2-6岁孩子,让孩子自己学着穿衣服、洗袜子,不要嫌孩子干的慢,多鼓励;

上幼儿园之后,自己收拾学习用品,家长过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而不是强迫孩子学习自己认为有用的特长;

孩子上小学后,鼓励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好习惯有利于孩子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自律的品质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长也要做好榜样,比如:每周定期和孩子一起阅读或玩游戏,放下手机,专心陪孩子,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品质。


感谢官邀!

说到家长如何通过心理学培养孩子自律的品格,我注意到关键词之一:“心理学”。所以,我建议家长首先要学一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和掌握人类从出生,甚至是怀孕期间,乃至孕前准备的基本知识和规律,然后,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对孩子施以恰当的适时的培养和教育。包括有计划、分阶段的自律方面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活模仿的对象,要想让孩子自律,家长首先要自律。比如,要想孩子不闹红灯,家长就不要中国式过马路。在身教方面,不要有一次破例,不要给自己借口,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对于孩子而言,自律在家长身教的同时,还要言传,要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还要有所监管和监督,就是“他律”,监管监督宜以交流的方式、提醒的方式,而不是以训斥和贬损的方式进行。

对于孩子而言,自律首先是具体,个别的,然后,久而久之,才能通过举一反三,养成习惯,发展和上升为抽象的和普遍的。

如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一个生活自律、学习自律、工作自律、社会自律、道德自律和法律自律的人。

请记住,在自律方面,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和孩子互为映照,互为镜子。

心理学上,自律和他律到底哪一个对自己更有效?

自律和他律是两个概念,自律是自愿遵守规章制度,而不须要他人指点,自律性强的人是很优秀的人。凡事都对自己很严格,有为人师表之风范,是模范带头作用的类型人,任何单位和团体都须要自律性强的人。

而他律的人就没有那么优秀了,他律的人往往没有那么多自觉性,工作和生活很自由,不想要人管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多少大局观念。自私心强,所以得要他律。

但世界很大,什么心态的人都有。但自律性强的人是社会主流人物,自律性强的人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所以我们人人都要有自律性,自律性强的人是不会违法乱纪,而且自律性强的人首先就反对一切违法乱纪的人。

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自我完善,自我修养品德情操,争取都成为自律性强的人。

心理学上看,自律和他律哪一个更有效?可以说是一样有效,

在精神分析人格,分类上,自律的人一般是强迫性人格,也称之为完美主义人格,自己为自己树立诸多的条条框框,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成就感来源于自身的束缚,典型的是工作狂,顽固倔强整洁规律节俭吝啬,职业上会计,医生,音乐家,演奏家,律师,质检员等等,都是优秀的强迫型人格的表现。

他律上,同样有一类人格自恋型人格。表面上看,自恋型人格是自我为中心,但他们迫切需求的是别人的赞美与认同,因此,他们的努力更多的是要获得别人的关注,努力都是用来给别人看的,成就都是需要向别人炫耀的,动力都是来源于别人,自恋型人格的职业,政治家,总统基本上都是自恋型人格,慈善家,表演艺术家,还有就是各类专家。都是优秀的自恋型人格的表现。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觉得,自律不如他律有效。

一日我与同事打赌,自己一年内要减20斤,原来体重是140斤身高一米六五,同事不信,为了实现诺言,自己便不吃早餐和晚餐,长时间下来,便形成了习惯,偶尔想吃的时候看到同事异样的眼光和想到自己说过的话,便一狠心一跺脚,扭身出去。与我打赌的同事见我日渐消瘦,怕我身体吃不消,便当面与我取消了赌约,于是我便放开了饮食,而体重也随之停滞不前,大不如有赌约时下降的速度快。如今,自己每天锻炼,每天记录体重,效果还是不太明显,看来自己身上的自律不如他律有效果。

再举一个自己小孩儿的故事,因为自己小孩的成绩不太理想,自己便想办法,让他把每天的进步记录在本子上,不论多少,有点就行,但要天天记录,以便我查看。小孩儿坚持了一个礼拜,第二个礼拜便很少记录了。但自己却每个礼拜都要坚持看,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并且还责怪他懒惰。小孩儿心有不甘,嘴里嘟囔着说,你自己试试看。于是自己便如法炮制,按照自己的标准,放在自己身上试着做。果然也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综合以上事例,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把鞋子扔到墙外,让大家都看见,不给自己留退路,也许更容易成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自律心理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自律心理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