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现状
  3. >

中国水稻早期教育现状,关于中国水稻的育种历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水稻早期教育现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水稻早期教育现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时候农村上劳动课,还要到稻田里捡稻谷上交,如今为何没有了?

最主要的是时代不同了,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学生,思想以实就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容易,要颗粒归仓。过秋过麦放一个星期劳动假,就是帮助自己的父,母到稻田里捡稻谷上交生产队大集体,把好一点的粮食上交公粮,剩下的分到各家个户,那时候粮食就是最重要的,能吃饱饭就行,什么都不去想。

中国水稻早期教育现状,关于中国水稻的育种历程

记得小时候,每到收小麦季节,同学们就盼着学校早点放麦假,大人们在前面用镰刀割麦子,有大点的学生带领我们小学生在后面捡麦子,热也不闲热,累也不闲累,忙的热火朝天是非常开心和有意义的。

如今的时代不能和小时候比,是大不一样了。家家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学生每天都是忙着学习,忙着做作业,忙着上补习班,那有时间去劳动上劳动课。有那一个做父,母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劳动,都是盼望着自己的孩子早日离开农村,离开农村这个苦海。

一个地方是一个地方不同的劳动课方式,在我们小时候农村劳动课上,不会去捡稻谷上交的,因为我小的时候读书上劳动课。那个时候土地已分到户了,所以说每家都种了粮食,玉米,土豆,红薯,高粱等一些农作物。都成了私人家的,哪怕是收割了也不让别人去地里捡拾这些,基本上都是自己家孩子放学了自己捡回家。不过那个时候粮食收了,猪每年杀了都要交公粮,肉也要上交一大半边的。

我们上劳动课的时候,学校房子很差劲,教室里外地,墙上都是坑坑洼洼的,摔了很多学生过。老师就让我们学生自己从家里背个背篓或者是蛇皮袋子,老师领着全校学生去河边背河沙。背到学校后,堆积在那里,放学了,老师和其他老师亲自买了水泥拌河沙填学校教室里外,墙上的坑。然后学校变的非常平整,如果是学校沙土不够。老师也让星期天各班大一些的学生去河边背沙,不过星期天老师管饭,南瓜汤,萝卜片用米汤一起煮熟了吃,没有经济来源,油都没有多少,但是用米汤煮的菜格外好吃。那个时候的老师,同学个个都在水深火热中,个个都级及向上,老师也用马鞭子打男学生屁股,女生打手板,打了过后学生也不会生气,家长也不来找老师,回家照样点着煤油灯做作业(那个时候没有电灯)。离学校近的学生放学后还要帮助家里干活,放牛割猪草,砍柴,做晚饭,冬天远处的学生回到家已经是摸黑了,想着那个时候的童年的回忆还是有些向往也有些坚强。

时代不同,学校环境和教育模式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这里规模大一点的学校都有自己的劳动试验基地。农作物从播种到除草丶施肥丶浇水丶收割……,都是教师带着学生利用劳动课完成的。

现如今,农村土地全部承包、流转出去了。实行的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哪有人工劳作的机会?即使有,也都是重体力活,根本不适合年少的学生。

再说,现在家庭教育的着眼点都是放在知识层面,根本不重视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别说学生不参加户外劳动,就是教师(年轻人),从小到大也不一定去过田间地头,有的甚至连韭莱和小麦都难以分清,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族。你说,学校的劳动课会走出校门吗?

谢邀: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学期间,学校每都在夏收和秋收的农忙季节,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一路高歌,深入田间,夏收之际,到麦田捡拾麦穗,提倡“颗粒归仓"“爱惜粮食"。捡回的麦子交归生产队。

秋季,谷子,红薯等秋季作物都已成熟,是收获的季节。学校也组织我们帮助农民收割谷子,而且生产队为了感谢学生帮助,把红薯蒸熟给我们吃,那时候吃红薯真香啊,同学们纷纷抢着吃……。

现在回想学生时代参加劳动,当时生活艰苦,国家提倡勤俭节约,颗粒归仓,确实行之有效。今日这种精神传统美德仍然需要保持,勤俭是美德,需要反对铺张浪费……。

过去土地集体耕种,改革开放后,实行了土地承包,个人耕种,所以,既便田间有麦穗,自已把自已地的就捡回家了。

以前的口号是“劳动最光荣”,全国上下工农兵都要参加劳动,知识青年也要到农村体验劳动和农村生活。读时每个星期都必须安排一个下午的劳动课,而且还是义务劳动,到农忙时节,比如春耕,夏收夏种(叫双抢节,也叫翻季,收种同步),秋收,就放农忙假,让学生回到家里帮忙父母粮食生产工作。这种做法可以看出当时对于生产粮食的重要性。可是现在不同了,粮食是乎不是那么重要了,好像只有“有钱就有粮”的观念,农民也改“行”挣钱了,看到的是大片的良田变成了荒地,而且把很好的田挖成了河道和湖泊,想把原有的丰收景象变成了“非农化”的旅游观光了。

六七十年代,每个村都有一二年级,村委会(那时是大队,村委会是小队)有小学三,四,五年级,现在一个乡(公社)也没有多少学生,人都到县城读书了,买房了,去那里劳动。

水稻是什么时候被驯化的呢?

水稻是什么时候驯化的我不知道。我只是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了一个狗与水稻的故事,河那边的人们有水稻人人可以吃饱饭,可是河这边的人们没水稻吃不上米饭。看到河那边的人过得那么好,河这边的人们也不甘心,人又没办法过河,听说有一个头脑聪明的人想了一个办法,在河那边有人晒谷子的时候,叫一只能听懂人话的狗游过河那边,在晒场上的谷堆里滚了一圈赶快游回来,但是狗身上就剩下尾巴上还有一点谷子,其余的都给水冲走了,人们就把狗尾巴上的那点谷子每年种下去,每年收回来留种,后面才得以有大面积种植。所以那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吃饭的时候也要也给狗留一碗。我也不知道老人们从哪里听说的,我也由于那时候太小,也就隐隐约约记得这么多。

现代水稻养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热量摄入的20%。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地均有水稻生长,水稻有21个不同的野生品种和3个不同的栽培物种: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约公元前7000年在我国中部被驯化;籼稻(Oryza sativa indica),约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次大陆被杂交驯化;非洲稻(Oryza glabberima),大约公元前1500年和800年之间在西非驯化。

驯化原始种: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首次驯化:我国长江流域,9500年前

成果:粳稻

上图,左(A,B和C)为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右D为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E为籼稻(Oryza sativa indica),F为粳稻稻谷。

人类最早利用水稻时间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水稻证据,是从中国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找到的四粒大米(下图)。科学家认为,这些谷粒似乎代表了非常早期的驯化成果,同时具有野生稻和粳稻的特征。文化上,玉蟾岩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狩猎/采集社会,距今1.2万至1.6万年前。在长江中游鄱阳湖附近的万年县的吊桶环遗址沉积物中,发现了水稻植物化石,年代约在距今1万年至9000年之间。

然而,有学者认为,虽然玉蟾岩、吊桶环等考古遗址中出现的这些米粒,都属于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代表着以水稻为食或用于煅制陶瓷,但并不代表驯化的证据。

粳稻的驯化

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完全源自于野生稻(Oryza rufipogon),但是驯化时间和地点还存在一些争议。目前有四个地区(皆是我国)被认为是可能的粳稻驯化场所: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湖南省北部,8300-9000年前);河南省西南部淮河流域(含贾湖遗址,9000-7500年前);山东后李文化(8200—7800年前);长江下游的山谷。

大多数的学者都将长江下游人为是水稻驯化最有可能的起源地点,该地区是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分布的北部边缘,时间是在新仙女木期(11650年-7000年前),新仙女木期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导致当地气温上升和夏季季风降雨量增加,适合于粳稻种植。且在上山和贾湖都发现了使用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的早期证据,都含有用稻糠制造的陶瓷器皿(下图),其历史可追溯到10000-9000年,长江流域两个水稻地点的水稻年代测定分别为9400年(上山)和9000年(荷花山)。

到70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整个长江流域都发现了驯化的粳稻(Oryza sativa japonica),到公元前3500年,水稻和其他新石器时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遍了我国南方,公元前3000年,水稻进入东南亚,进入越南和泰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水稻早期教育现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水稻早期教育现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