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育现状
  3. >

西方教育能力现状,西方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方教育能力现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西方教育能力现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哪些地方?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在哪些地方?

西方教育能力现状,西方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影响,在以前人们认为中西方教育存在以下差异:

1.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学校重视孩子的基础知识的培养,西方学校重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高等教育方面:中国高校受政府管理,大多高校的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招生计划由政府部调控。西方高校一般在制定条例、招生等方面有自主权。

3.家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西方家长注重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社会教育方面:在中国一个人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影响。西方社会对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等比较淡薄。 

但现在我国政府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其次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的改革,落实高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使我国的教育职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这些差异逐渐缩小。

另外你说到:中方中小学狠学,西方中小学狠玩。中方大学狠玩,西方大学狠学。“中方大学狠玩”现象已不复存在,近几年大学毕业生要进行应聘和招考等环节才能有工作岗位,有的经过努力成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等人才,如果大学不好好学习,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中方中小学狠学”现象,相信在我国政府的努力下不久就会改变。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别是,西方着重于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我们中国更注重的是普及教育,我们是人口大国,地域化差异非常大,在国家教育层面,要考虑的方面非常多,所以中国教育在现在的情况下,我认为主要靠的是家长的理念和行为,当下我们中国的家长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多,盲目性跟风性现象非常严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有个性化,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生存能力的一个个不一样的个体,学校传统教育只是学习的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靠每一个家庭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我们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在这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这跟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没有关系,跟我们大多数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的层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从来不是高大上的东西,也不是我们眼中的阳春白雪,而是脚踏实地,先解决生存的问题,再解决未来理想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培养,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比较注重事情的结果而造成对这个结果的过程的忽略,注重考试成绩而轻视动手能力。孩子们不应该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的学习机器,而应该是多才多艺的人。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还具备多种才艺,这样的孩子才会成为社会的精英。一门才艺的掌握可能会改变你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从小抓起。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表现在教育上,就是西方一些国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并设计实验,加强少儿的动手能力。讲授知识时更注重讲授思维过程,而不追求知识理论的逻辑性和层次体系。

不过现如今中国教育也开始日渐注重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少儿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通过创意美术会教会少儿如何探索、欣赏、分析我们周围的视觉世界,提高少儿的审美修养,激发灵感,帮助少儿形成批判性思考和交流能力,逐渐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中西方文化背景及历史源流有别,教育当然也就异,各有所长,同时亦各有所短。西方教育重智轻德,与我们秉持、传承了几千年的教育的根本理念——“成人在先,成才为本。”大相径庭。

现在中国的教育基本苏联旧式教育。

传统的中式教育,基本都是精英教育,存天理灭人性,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修身齐家治天下。

西方有精英教育也有穷人教育。西方的穷人教育就是快乐教育,放飞自我。至于西方精英教育,那是非常严苛的。

上海的教育水平如何?

作为一个南通人小时候很羡慕上海,因为做各地考卷总是上海的卷子最简单,而我们每天魔鬼训练刷题各种难题。一个月休息一天叫月假,但是那一天休息可能就有几十张卷子要做。最近回去亲戚小孩初二了,早上5:20上学,晚上11:00到家。当然没有美术课,音乐课体育课,就连早操高三初三都是取消的。

后来到上海,我发现以前对上海教育的认知都是错误的,上海考卷是简单,可是平时的难度是大考难度的n倍。如果说教育模式,我现在更认同上海的教育方式。上海也不轻松的,但是上海分阶梯,你想小孩以后走读书出路的话,各种课外班你自己出钱出精力以后走自招!你不想孩子那么辛苦,那么你完全可以对口公办上上,快乐学习。好的学校掐尖一样你争我夺,但是学校里什么都有,兴趣班社团各种优质的活动,初中就开始开社会课题实践研究。我觉得很棒!我公司每年都有高二的学生到我们公司来实习一个月,给我们当小助理,在老家,高二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除了学校和家以外的地方。

如果同样毕业的孩子,总的来说上海娃对社会的认知度更全面。

上海本地人现在的出生率是多少?你知道现在多少上海学校里的孩子是你们外地的精英跑上海安家落户以后生的?你觉得外地那些生下来就自由发挥的的娃娃,能跟上海外地精英从小开始用钱填出来的娃娃比?你是不是太天真了?上海的本科率高就是上海高考简单?非洲本科率还低呢,非洲教育是不是比你老家好?

我在上海读硕/博士五年,后又在上海高校工作八年。我出生江苏,八十年代中后期参加高考,现在南通高校工作。应该说,我对两地的教育还是比较了解的。

所谓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可能有一点点夸张,但基本还是符合事实的。南通的基础教育,在全国确实厉害。南通中学和各县市中学都非常优秀,每年高考985录取率都是均衡地非常高。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也是很突出的。

基础教育上,如果真要拿两地相互比较,还真难说。讲高考,肯定江苏更胜一筹。但综合能力和职业发展,统计上讲,显然上海更胜一筹。

总有人喜欢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在上海生活了若干年就对上海的城市文化 城市底蕴了解得非常透彻了!如果上海真的教育水平低,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外地人拼命要在上海落户,要让子女在上海接受教育?为什么不回自己家乡接受高水平 优质的教育呢?一边为留在了上海沾沾自喜,一边上海文化 上海教育各种看不上。上海究竟如何,并不是靠哪个人来评判的。上海本地小孩,包括很多新上海人的小孩,的确很大一部分是从幼儿园阶段 甚至更小,就有兴趣爱好的培养,譬如幼儿早教 英语口语 朗诵 艺术类 运动类。其实大部分家长未必指望小孩将来从事这个行业,只是希望小孩开阔视野,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有一定的欣赏水平。每个城市的文化不一样,家长思路也不同。

任何人看问题,谈看法,都要有事实为依据,历史地全面地看,实事求是地说,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切莫从概念出发,概而论之,信口雌黄。上海的教育水平如何,教育质量如何,人们的交化素质怎样,社会自有公论。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文化设置最全面的上海。自开埠以来,率先接受当时西方的教育方式,洋人开办的教会学班人心雨扣春笋,遍地开花了,大学也有人好几所,都是开全国先河的。报刋杂志也陆续出笼,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重视文化教育,从社会到家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极力努为,上海从幼儿园起到大学,极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近来,各种各类文化教育课外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上海的家长极端重视孩子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校外补课已成日常。试问,在这样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下,文化素养,教育质量不高,都难。所以,那个上海教育水准不高的说法,要么是无知,要么是调侃。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实地到上海各类教育机构看一下就明白了。

这个问题,我来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说吧。我江苏泰州人,1999年毕业后到沪工作、结婚、生子,今年儿子考取华东政法,一路过来可以说真不容易,我是新上海人,无关系背景,小孩的读书就是顺其自然,幼儿园就是培养学习兴趣,小学读民办,养成好习惯,初中本来也想进民办,但这个时候门槛就高了,上小五班(上海小学5年制),考试选优,除非有关系,可以进想去的民办学校,不然除非孩子出类拔萃。结果未能如愿进民办初中,只好进入对口的公办初中,经历四年,初三开始为进入高中补课,代价不菲,进了本区的市重点高中,进入高中阶段分流严重,上海的小孩只有50%能够进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其他读职校或重本贯通去了,要进入上海的8大高中那也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高中三年那就花费时间和金钱更多了,高二开始补课,一节课1000大洋,一个月补课费至少1万,租房陪读,真是不容易啊!

国际学校一般收费十几万,就读的家长可以指点下入学后是否后悔吗?

你好:我的孩子是中考完后直接出国读的公立学校,现在快三年了,今年11月份高考。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也一直在探讨出去到底后不后悔。而且初中的同学也有读国际学校今年被多所国外大学录取的,都很不错的。

个人建议:

1.自律且独立性强的孩子可以直接出国就读,根据家庭财务状况选择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2.国内的国际学校价格也不菲,即使普通学校,光补课费用也相当惊人,个人测算,国外的公立学校学费也不比这些费用多太多。

3.即使在国内高考考上国外大学的,大部分也需要再学习半年语言学习,也是一笔费用。

4.孩子一进入11年级,也就是国内的高三,学习紧张程度一点不亚于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了,光想及格得个毕业证,或上个一般的大学还是比较轻松的。

5.国外的三年学习,和国内国际学校的三年,孩子接受能力特别强,语言学习,思维的改变,眼界,都是大环境能造就的。

6.最初的想法是孩子大学毕业,自己有本事我们就支持她出去。现在看看,提早出去还是对专业选择等有更多的优势。

暂时想到这么多,在外的孩子,孤独是最大考验,最初半年,语言方面最困难,再后来就是精神层面,需要多关怀。

怎么选择的同时,经济也是必须长远考虑的问题,毕竟一出去,至少六七年的国外资助。现在看看,砸锅卖铁卖房子的供,也是最最真实的写照。

祝好运!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选了,今后一条路就得一直走下去了。客观评估家庭未来经济状况。

其他倒真没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路,路上的风景不一样而已。别问后不后悔,这种事一个人一个想法。都是自己的选择,不存在后不后悔的问题。

最后,家里经济实力在这种学校里面最好不要排在末尾,不然孩子会很难受。校门口经常豪车云集。除了学费十几万,其他科目才艺的培养费也不少。乐器是每个人都要至少掌握一种的。7年级才转学英语水平能不能跟得上,也要进行严格评估。别人基本都是有专门的家庭教师来家里一对一。(频率是每天,至少2小时起,费用大概200~300每小时。不会请便宜的老师,因为这种学校家长都不缺钱。请老师肯定得挑。)这方面的开销也要算进去。

除学费外,乱七八糟杂费也不少。食堂吃饭基本都是家长往卡里充值。刷卡自己选中餐还是西餐,吃的肯定比公立贵很多。(而且还不见得好)服装我这边的学校是一年4套,每套2000多。(布料很差,最多值两百)平时坐校车的话,需要另外付钱。反正除了学费,其他方面肯定也得薅你羊毛就是了。

说下好处,学校硬件基本都是高大上的。班级人数少。外教老师待遇好,素质整体都还不错,都具有相关资质。同学家里条件都很好。平时学校活动多,家长参与度高,对于家长来说也算是个同阶层的社交圈子。隐形攀比恐怕是避免不了的。具体看个人心态吧!

教学风格与公立学校完全不同。没有老师敢对学生怒吼,甩脸子说难听话或体罚。(你懂的,毕竟家长非富则贵,都是金主。巴结都来不及,学校根本惹不起。)

学生们的成绩是隐私! 不会公开。更不会排名。你只能知道自己家小孩的成绩。别人的休想打听~ 家长会基本上可以安排一对一,跟老师面谈。不会有外人在场。

原则上,逢年过节也不用给老师红包。因为他们肯定不敢收。

另外,我说的这种是(要求学生具有外国国籍的)纯国际。这边学费从幼儿园起,至少是20万起的。越高年级越贵。校长跟管理者都是老外。

国内还有一种学校是,硬件高大上,学费十几万,有外教,但是学生全部都是中国人。根本没几个外国学生的那种,只能叫私立“贵族”学校。或私立双语学校。

我估计你家7年级十几万应该说的是后者这种私立学校。后者跟前者表面上看差不多,但实际上是两种学校。

后悔送晚了!如果经济允许还是读国际学校好,至少孩子会有比较正常的童年,也会保持住较多的好奇心和一些开创性的思维,国内小孩被应试教育束缚太深,太过功利的学习压力,没有正常的三观培育,当然这样一步步走下去,最终重点大学毕业出来,生活也可以维持中上,但回望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几乎没有什么美好回忆,是否很无奈?

国际学校一年十几万学费正常,国外的国际学校一般价格在1~1.5万美元(不含校服,交通和住宿),第一年还要1万美元赞助费,加起来差不多,国内不容易请外教,价格高点正常。

国际学校只会越来越火,因为更符合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的理念,实力允许的话建议优先考虑。如果担心将来留学成本高,难回本,不划算,那还是别去国际学校,说明还不属于这个人群,攒够钱再说。体制内教育同样出人才,只是需要过早忍受无谓的煎熬而已。

根据小孩子特点,及家里经济条件选择,不能一概而论;

我家小孩在国内读的国际学校初中,去美国读的公立高中,现在在波士顿一所大学;我们本来计划让他在国内全程上完初高中再去美国上大学,但后悔国内的国际学校初中,高中阶段又转回美国较好的公立高中;

国内国际学校问题:一是富家子弟学风问题,二是外聘的外教因在中国职业生涯,责任感问题,三是外教来自各国,教学理念及风格差异问题;

适合上国内国际学校:家里经济条件较好,钱不是障碍,主要还是看小孩自身能否把控自己,主动学习,不受周边环境影响;

后悔

国际学校里面的学风真的不好,需要很高的自控力。但是唯一的好处就是你的出国考试时间学校都帮你安排好了。我的建议是拿着普高的学籍,自己出去上课。要不就读外国的高中。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因材施教,实行天才教育。目的在于发现“上智”,选拔精英,培养精英。让那些具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的精英们统一治理国家,使百姓庶民富福,使国家强大。这一教育原则是孔子发明的,经南

宋朱熹的弘扬,己经成为历代教育工作的神圣原则。孔子在《论语》中按人的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天生聪明的叫做“上等人”,天生愚笨的叫做“下等人”。并且以为聪明和与愚笨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述而》7.3)孔子把介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叫做“中等人”,这种人是可以教育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这就是说教育学生要根据他们他们的天赋的智力的差别,对中等以下的人,即天资愚笨的人,不能教给他们高深的大道理。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成了神圣的教育原则,作为培养人才的理论依据。1958年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亍》指出:“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启发式教学,就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教育他了。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0200520)(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

《论语》中,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具体阐述。

孔子粗略地将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孔子认为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可以给他们讲授一些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下,不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首先承认人的先天资质是有差别的,并不像现在某些学校所宣传的那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主张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是他对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论语》中,孔子将这一教育原则运用的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他不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有时候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孔子也往往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问孝、不同的人问政、不同的人问礼等等,孔子都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见,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这一原则正确处理好了受教育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虽然人为地将人划分为三个类型,但他并没有岐视、抛弃第三种人的意思,而只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已。孔子向来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即使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只要教育方式适当,也可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孔子的学生中,即有子贡、冉有、颜回、曾参这样中等才智以上的聪明人,也有樊迟这样智力一般的人,孔子都能耐心施教,最终他们都学有所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仍是现代教育必须坚守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采用的是小班化、一对一式的私塾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相对较容易一些。19世纪以来,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遍采用,大班额授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面对一个教学班的50多名学生,教师再进行一对一式的因材施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许多教师只针对部分中上等学生实施教学,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教学质量整体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这样做似乎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但是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如何分层?如何分组?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在大班额授课的背景下似乎很难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返璞归真,重新实行小班额、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做,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多,空间和办学条件受限,目前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期待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这样优质的教育。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当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方教育能力现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方教育能力现状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